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编制2010年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0:08:11  浏览:822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编制2010年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编制2010年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通知

农办财[2009]63号


根据《财政部关于编制2010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通知》(财综[2009]33号)的要求,现就编制2010年部属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编制范围

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住房公积金预算、提租补贴预算和购房补贴预算。

(一)住房公积金预算的编制范围。包括人员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的部属行政事业单位。不包括人员经费自理的部属事业单位以及转制科研单位。

(二)提租补贴预算的编制范围。包括人员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的部属在京行政事业单位。不包括人员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的部属京外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自理的部属事业单位以及转制科研单位。

(三)购房补贴预算的编制范围。包括人员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的部属在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由中央财政补助、且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已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部属京外行政事业单位。不包括尚未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其他京外单位,人员经费自理的部属事业单位以及转制科研单位。

二、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编制原则

(一)优先消化住房改革支出拨款结余资金。按照《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5〕489号)以及《财政部关于2006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执行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05〕59号)的有关规定,部属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2010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时,应当优先消化历年住房改革支出拨款结余资金(包括:预计截至2009年底,行政单位的年末结余以及事业单位转入事业基金形成的结余资金),住房改革支出拨款结余资金未消化完的,原则上不得申请住房改革支出财政拨款。

(二)将公房出售收入余额的20%用于发放购房补贴。纳入购房补贴预算编制范围的部属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2010年购房补贴预算时,应当继续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将预计2009年末公房出售收入扣除应计提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后余额的20%用于发放购房补贴。

(三)申请购房补贴预算应履行相关程序。部属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购房补贴预算资金,除符合上述购房补贴预算编制范围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单位已经为职工建立住房档案,并按要求对申请购房补贴预算资金的职工进行了公示,同时,对拟申请的购房补贴预算资金预计2010年能够发放到位。

(四)用预算外资金及其他资金安排住房改革支出。部属事业单位在编制2010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时,可以考虑使用预算外资金及其他资金安排住房改革支出,减少对财政拨款资金的依赖。

(五)按照专款专用原则编制住房改革支出预算。部属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住房改革支出预算时,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对于住房公积金预算、提租补贴预算和购房补贴预算,应当分别进行编制,各项预算之间应当实行专款专用,不得相互调剂。

三、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确保有关预算数据真实可靠。住房改革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填报工作涉及各单位的财务、房管、人事等相关部门,工作量大、政策性强、业务面广,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单位要严格按照《2010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编制说明》(附件6)以及本通知要求,认真做好2010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数据真实可靠。特别是在填报《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购房补贴预算基础数据表》(附件2)和《2010年中央事业单位购房补贴预算基础数据表》(附件3)时,要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对于以前年度中央财政已经安排预算资金的人员,不得重复申报。部属京外单位编制在职职工购房补贴预算时,要严格按照本通知规定的范围和口径执行,不得多报、虚报。如发现多报、虚报等弄虚作假行为,将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的责任。

(二)继续做好内部资金调剂工作。部属行政事业单位动用历年住房改革支出结余资金以及公房出售收入安排2010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要继续做好相关资金的调剂工作,有关调剂办法及会计核算方式仍按照财综[2005]59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做好与部门预算数据的相互衔接。《2010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表》(附件1)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部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与房管、人事部门相互配合,确保《2010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住房改革支出预算表》(附件1)与部门预算相关数据衔接一致。部财务司审核发现住房改革支出预算与部门预算相关数据不一致的,将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进行调整。

(四)认真撰写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编制说明。部属行政事业编制2010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应当认真撰写预算编制说明,详细说明每项住房改革支出预算数据的测算过程,对于一些特别需要说明的事项,应当作出重点说明。对于部属京外单位职工购房补贴需求数额及具体分项目需求数额,要在编制说明中单独反映,并详细说明测算过程。

(五)按时报送预算报表。为方便各单位编制住房改革支出预算,请于2009年6月15日左右登陆农业部国有资产管理网(网址:zcgl.agri.gov.cn;用户名:zcgl;密码:528525)下载住房改革支出软件。各单位应于2009年7月10日前将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编制说明及附件报送部财务司(电子文档请发送邮件至zcgl@agri.gov.cn,或通过光盘报送)。

离退休干部局住房改革支出预算单独编制报送,部机关其他司局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由机关服务局负责汇总编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所属单位的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由院本级按照本通知规定的编制原则和要求审核汇总后报送;部直属垦区各级单位的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按照本通知规定的编制原则和要求进行审核,并由部农垦局汇总后报送。

(六)及时反映编制预算中的相关问题。部属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2010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中,需要反映相关问题的,应当在向部财务司报送2010年住房改革支出预算时,以书面形式加以说明。

各单位在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编制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部财务司联系(联系人:董明;电话:010-5919258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一起私了案件引发的思考

吴旭萍


前不久,笔者接触了一起案件。
一天夜里,某村几个男青年酒后窜入邻村一家杂货店。当时已是深夜,店主已关门休息,这几个青年将店主用电线捆绑后,又踢又打,并抢走店中钱物。他们走后,店主挣脱捆绑,向村长报告了这件事。当时,店主与这几个青年互不相识。村长经过调查,确定此事系邻村几个青年所为,于是他们通过某村的村长,与这几个青年的家长达成协议,由家长们拿钱赔偿店主的损失,私下了结这件事。后来,这几个青年又因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案告发。
目前,在我国民间,私了现象十分普遍。一般老百姓有了纠纷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笔者曾在公共汽车站向一些过往旅客提出“假如你与他人发生纠纷,你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回答几乎都是“当然是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找居委会或派出所”;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事案件以私了方式解决的,达到了30%,而民事、经济案件的私了率则更高。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与诉讼权利。”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一规定是指民事诉讼法律规定,是专门对民事纠纷而言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刑事案件(除少数自诉案件外),则不能以“私了”方式解决。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损害的是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必须依法论处。任何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理由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是,为什么在我国,形形色色的“私了”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呢?我想,这个现象的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我国有许多古话,比如“民不举,官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家丑不可外扬”等等。这些无一不在反映着大多数人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与磨擦是在所难免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化解矛盾,也是极为正常的。但是这种方法有时却被用在帮助触犯不法分子逃避法律制裁,不可不说是一种遗憾。纵观“私了”事件的类型,我们不难发现,最常见的一类是涉及隐私方面,如男女关系方面的隐私的“私了”。受害者怕扩大影响,造成下半生的困扰,只能忍气吞声,犯罪者借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另一类却是受害者的权益受到侵犯后,不向司法机关求助,反而用一些非常的手段,私下了结,有时甚至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罪行。笔者接触过几例故意伤害罪、投毒罪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本身权益受侵害后,不寻求有效途径帮助,而采取其它手段,伺机报复,将自己由可怜的受害者变为可悲的犯罪分子。
其次,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脑中的“人治”思想。公元前221年,这个第三者,在当地往往是较为德高望重的长者。象在本案中的某村村长等人。这类人集调解、见证于一身,通过他的调停,受害人得到了某些补偿,害人者逃避了法律的制裁。表面上看来,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是一旦受害者一方反悔,或害人者觉得这样的惩罚不足为戒而继续为恶,就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本案中的那几个青年人,如果在第一次的犯罪中就受到一定的刑事处罚,得到教训,或许他们就不会再犯下后来的罪行。由此可见,以“私了”方式解决纠纷,存在无数隐患,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在姑息养奸,助长罪恶。
无论采取哪一种“私了”,我们都不难看出,之所以会采用“私了”方法解决纠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公民们对国家法律的无知与漠视!我国制定法律的最基本任务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惩治犯罪。可是有些公民,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身权利被侵害时,不寻求司法保护,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是通过“私了”,求助于“第三者”。这些当事人,无疑是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弃之不顾,足可见其何等无知!充当“第三者”的人,俨然将自己拥有的权势凌驾于法律之上,可见其对国家法律又是何等的漠视!我们决不能允许这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否则,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法律将失去威严。这类事件,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走向“法治”的一大障碍。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把依法治国提升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因此,从群众入手,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加大审判与执法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审判质量年”、“执行年”、“争创人民满意法院、法官”三大活动,反映了我们法院系统对于建立和加强法律机制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在根本上接受“法治”的观念,消除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求助于司法部门,不再通过“私了”解决问题,而将寻求司法保护作为第一选择。


厦门市处理国有企业下岗分流职工劳动关系办法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处理国有企业下岗分流职工劳动关系办法
厦门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切实维护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促进企业职工下岗分流顺利进行,妥善处理好下岗分流职工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有关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的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安排职工下岗应在领导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产定员的原则,核定出企业所需的人员,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职代会说明情况,提出下岗及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方案,包括拟下岗人数、实施步骤、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及促进再就业的
措施,并充分听取工会或者职代会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再实施。
第三条 企业一次性下岗分流超过本企业职工总数10%或者一次性下岗分流人数超过50人,其下岗分流方案报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后组织实施。
第四条 有生产经营任务的企业一般不安排以下人员下岗进中心:配偶方已经下岗的职工、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军烈属、残疾人、适应期未满的复转军人、单亲抚养子女或赡养无经济来源老年人者。
第五条 对于以下人员,企业不得安排下岗进中心:
㈠患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
㈡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限内的;
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条 企业安排职工下岗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方式通知职工办理劳动合同变更手续,职工和中心签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下岗职工不愿变更劳动合同签定《协议》进中心的,以及已经进中心、在规定期限内不签《协议》的,企业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
第七条 进中心的下岗职工,所签的协议期最长不超过三年。其劳动合同未履行的期限不满三年的,协议期应与合同期限一致。协议期满,即终止劳动合同,企业应与职工办理终止劳动关系手续。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用(包括个人缴费部分),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由中心为下岗职工缴纳,其中养老、医疗保险费按规定记入个人账户,下岗职工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由中心缴纳。下岗职工在中心期间住房公积金按有关规定缴交。
第八条 进中心协议期满后距法定退休年龄不到五年、仍未实现再就业的职工、企业与职工签定内部退养协议,内部退养职工的生活费由企业自主确定,但不低于当年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的70%。企业应按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缴交部分由企业承担。住
房公积金按有关规定缴交。
第九条 进中心的下岗职工,无正当理由三次不接受中心介绍就业或不参加中心组织转岗培训的,企业和中心可以依据《协议》停发其基本生活费,企业可以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第十条 职工进中心后在其它单位重新就业的,企业应与其解除《协议》和劳动关系。职工在中心期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企业应及时为其办理退休手续。
第十一条 职工进中心后在本企业重新上岗的,《协议》中止,由企业和职工按照新的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职工再次下岗的,继续履行原《协议》。职工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时间累计不超过三年。
第十二条 对已经与新工作单位有了半年以上事实劳动关系的企业职工,原企业应当及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新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缴交各种社会保险费。
第十三条 对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下岗职工,企业应与其解除劳动关系,从事个体的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后,过去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与以后续缴的年限合并计算。
第十四条 对于办理“停薪留职”、“离岗挂编”、“长期外借”、和“放长假”等手续的人员,企业应当与其协商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
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企业应停止办理上述手续。
第十五条 企业解除、终止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在中心期间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财政部门可按“三三制”原则,将其在中心期间可享受的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剩余部分,拨付给企业用于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十六条 职工被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开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证明在本企业的劳动关系开始和结束的日期、原工作岗位、职务、工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等情况。如果劳动者有要求的,企业应在证明书中写明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原因。
第十七条 解除、终止劳动关系,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于15日内办理移交职工档案手续。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可提供档案寄挂服务,市社会保险服务公司可提供代缴养老、医疗保险服务,保险费用由个人承担。
第十八条 下岗分流人员在原企业有住房,已按房改政策购买的,应依据有关规定明确个人的和原企业的产权关系;未购买的,可以继续租用,或在房改时同在职职工一样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九条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下岗分流职工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企业依法处理好下岗分流职工的劳动关系,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应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各级工会组织应加强对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
第二十一条 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负责所属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的工作,重点做好重组、兼并的国有企业下岗分流职工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厦门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1999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