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07:22:15  浏览:89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漯政[2009]5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漯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六日


  漯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本办法所称名木,是指树种珍贵、稀有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研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第四条 名树、名木按下列规定实行分级保护管理。(一)名木和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二)树龄300年以上5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三)树龄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三级保护。
  第五条 古树名木保护实行专业保护与社会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市绿化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市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并进行督促、检查。
  县级以上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是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教育,鼓励、促进古树名木保护的科学研究,推广古树名木保护科研成果,对保护古树名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的义务,对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有制止和举报的权利。
  对损害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处。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定期组织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对古树名木进行鉴定、定级、登记、拍照、挂牌、编号,建立资源档案,设立保护标牌。属于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由市人民政府设立标牌,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古树由县区人民政府设立标牌。
  各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图文数据档案,并报市绿化委员会备案。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现应当列入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树木,应当报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鉴定、确认。
  古树名木名录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古树名木周围醒目位置设立统一的标示牌,标明树名、学名、科属、等级、树龄、树木编号及管护单位等内容;对有特殊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应当有文字说明。
  第十一条 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的需要划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
  一级古树和名木保护的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5米;
  二级古树保护的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3米;
  三级古树保护的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2米。
  在保护区内现存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宜拆除的外,应当有计划地拆除。发现危及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生存的,应当要求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限期拆除,并按规定给予适当经济补偿。
  第十二条 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按下列规定确定:(一)在城市公园、游园、公共绿地、城市道路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管护责任;(二)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寺庙等单位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负责管护;(三)在铁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铁路、公路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管护责任;(四)在住宅小区或私人宅院内的古树名木,由物业管理单位或者业主负责管护;(五)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古树名木,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管护;(六)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由个人负责管护。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养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
  第十三条 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辖范围与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责任人发生变更的,应当到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 管护责任人应当按照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范进行管护。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管护责任人提供管护知识培训及技术指导。
  第十五条 遇有严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人应当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古树名木有严重病虫害或出现长势衰弱、枯萎等异常情况的,管护责任人应当及时报告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治理复壮,并将治理复壮情况记入古树名木资源档案。
  古树名木死亡的,应当经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并报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 古树名木的日常管护费用,由管护责任人承担。承担日常管护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向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费补助。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经费,用于对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以及承担对管护经费有困难者的补助。
  第十七条 严禁砍伐或者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确需迁移二级或三级古树的,应当向市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迁移一级古树名木的,应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提出迁移古树名木申请时,必须同时提交下列文件:(一)申请书;(二)建设项目批准文件;(三)迁移方案,其中古树名木属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方案中还必须附有迁移补偿协议。
  第十九条 迁移古树名木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方可批准迁移:(一)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无法避让,或者避让成本过高;(二)迁移方案可行,迁移技术成熟;(三)迁移费用已经落实。
  第二十条 迁移古树名木所需费用由申请迁移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一)在树上刻划、钉钉、悬挂物品、缠绕绳索、架设电线;(二)借树木作为支撑物或者固定物;(三)剥损树皮、攀树折枝;(四)擅自砍伐、移植;(五)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硬化、固化地面行为;(六)擅自移动或者破坏古树名木保护标示牌;(七)其他损坏古树名木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非法采伐、毁坏古树名木的,由市、县区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造成古树名木损伤或死亡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古树名木损伤或死亡的赔偿标准,由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评估后确定。
  第二十三条 在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因保护措施不力,或者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古树名木损伤或死亡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进行集中教育整顿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进行集中教育整顿的通知

1998年2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有关政法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解决当前检察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检察队伍,并为即将实施的《检察官等级暂行规定》做好准备,按照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中政委今年第一次会议的部署,决定从2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全国各级检察机关集中进行一次思想、作风、纪律和组织整顿,对检察机关的编制、人员特别是检察官队伍进行全面清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教育整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坚持一手抓检察业务,一手抓队伍建设,检察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政治工作会议后,各级检察机关按照高检院和地方党委的要求,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和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专项治理,收到了一定成效。从总体上看,检察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有战斗力的队伍。同时必须看到,检察队伍的素质还不完全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的需要,利用检察职权违法犯罪等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违反检察官法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各级检察机关务必对去年整顿的成果和检察队伍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抓好教育整顿工作。
首先,进行集中教育整顿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中纪委二次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检察长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纪委二次全会要求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并把查处司法人员的违法犯罪案件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政法机关要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全国检察长工作会议确定了“严格执法,狠抓办案,加强监督”的检察工作方针和“依法建院,从严治检、强化素质”的队伍建设方针。对检察队伍进行集中教育整顿,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检察队伍的重要举措。
其次,进行集中教育整顿是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从1997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干警违法违纪案件看,检察队伍中的消极腐败问题日趋严重,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也呈上升趋势。有些案件影响相当恶劣,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声誉,败坏了检察机关的形象。这表明,检察机关自身反腐败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亟待通过集中教育整顿,开门整风,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大力改进工作,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第三,进行集中教育整顿是纯洁检察队伍,顺利实施《检察官等级暂行规定》的重要保证。检察官法及其各项配套规定实施以来,依法管理检察队伍收到较大成效。但是,违法任免检察官,违反规定超编、录用检察人员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十分严重。今年《检察官等级暂行规定》即将实施,在评定检察官的等级之前,需要通过集中教育整顿,对检察机关的机构、编制、人员,重点是检察官队伍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以保证等级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检察官等级的严肃性。
二、教育整顿的重点
第一,以克服特权思想、倡导艰苦奋斗、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重点,整顿思想和作风。着重检查:(1)遵守政治纪律,执行中央和高检院指示,接受地方党委领导,破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情况;(2)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接受人大监督情况;(3)增强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情况;(4)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情况;(5)与政府、法院及其他司法部门的关系等。各级检察院的领导班子成员,还应重点检查以下三方面内容:(1)落实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情况:(2)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政治纪律情况;(3)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的情况。
第二,以查处检察人员利用职务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整肃纪律。重点查处以下五个方面的案件:(1)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挪用扣押款物的案件;(2)泄露案件秘密、为案件当事人出谋划策、伪证包庇、徇私舞弊的案件;(3)耍特权,逞威风,乱用枪支、乱抓人、乱施械具、刑讯逼供的案件;(4)接受发案单位和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吃请、钱物、交通通讯工具和娱乐活动,让企业等单位支付请客送礼和其他活动费用的案件;(5)滥用职权,越权办案,乱收费、乱罚款、乱拉赞助等违法创收和奢侈浪费的案件。
第三,以依法清理检察官队伍为重点,整顿组织。重点检查清理以下几种情况:(1)1995年7月1日检察官法实施以来违法任命检察官的情况;(2)依照检察官法的规定,应当免除检察官职务,实行任职回避,给予惩戒,或者辞职、辞退的情况;(3)违反规定录用检察人员、严重超编的情况。
三、教育整顿的步骤方法
(一)准备动员阶段
各级检察院要及时召开党组会或党组扩大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中纪委二次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检察长工作会议精神,对本院队伍建设现状进行摸底分析,确定整顿重点,成立整顿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整顿实施方案,并在全体检察干警中充分动员,使人人都明确整顿的意义、重点和步骤方法、积极参加整顿。
(二)学习教育阶段
要结合学习贯彻十五大、中纪委二次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检察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整顿的重点,采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分专题组织全体检察人员进行学习、教育。在思想建设方面,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腐倡廉以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等论述,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化政法队伍的讲话精神;在作风建设方面,重点学习党章和高检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关于“突出抓好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定,以及《关于弘扬检察职业道德,热情为群众服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几项规定》;在纪律建设方面,重点学习中央和高检院近年来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和高检院的“十二个不准”。在依法建院方面,重点学习检察官法及其配套规定,进一步提高对依法管理检察队伍的认识,澄清对检察官法以及《检察官等级暂行规定》的片面认识。
(三)查摆问题阶段
要结合执法大检查,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和本人的思想、工作实际,充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对照有关法律、党章党纪和检察官法、检察纪律,围绕整顿的重点内容,特别是群众意见大、影响坏的问题,一项一项找差距,摆问题。同时要开门整顿,疏通公开举报渠道,深入涉案单位或家庭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人大、政协、纪检、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涉案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认真受理举报,以保证整顿工作取得实效。对于检察机关的编制、用人情况,特别是检察官队伍的清理,各级院的政工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上级院的政工部门要加强对清理工作的指导。
(四)整改查处阶段
各级检察院对于查摆清理出来的各种问题,要认真梳理,分析原因,找准症结,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限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对于整顿前尚未处理和整顿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要迅速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依照法律和纪律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从严查处。对于不适合从事检察工作的,要坚决清理出检察队伍;对于不胜任本职工作的,要果断采取措施,组织离岗培训,经培训仍不胜任的,要降级降职,调整工作岗位;对于严重违法违纪,不再适合担任检察官职务的,属于检察官法第14条规定的应予免职的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免去其检察官职务;对于应当实行任职回避的检察官,应当通过调动等方式妥善解决;对于有检察官法第33条规定的行为的检察官,要依照规定给予惩戒;对于符合辞退条件的检察官,要依法辞退。对于检察官不服处分,提出申诉控告的,也要及时受理,按规定作出处理。对于超编和违法录用人员问题,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妥善解决。在查处违法干警的同时,要毫不留情地追查有关领导的责任。上级院对下级院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不查不纠、敷衍塞责、失职渎职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对需要处理的问题,要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办理,一时拿不准的要请示报告。
在整改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制度上的漏洞,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修订,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特别是监督制约制度,并建立能够使制度在实践中切实得到落实的保障机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巩固和深化整顿的效果。
(五)检查验收阶段
为防止整顿工作流于形式,省、地两级院要对下级院整顿情况逐级进行检查验收。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待验收合格后才能按照《检察官等级暂行规定》评定检察官等级。高检院对整顿情况进行抽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1)是否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切实发挥作用;(2)是否制定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顿方案;(3)是否全体检察人员都参加了整顿;(4)开门整顿的情况;(5)查摆出来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查处情况;(6)结合整顿加强制度建设的情况;(7)是否对整顿情况按要求总结上报。基本要求是,通过整顿,广大干警的精神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些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得到查处,比较突出的倾向性问题得到有效纠正,检察队伍的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检察业务工作有新的进展。省级院和分、州、市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验收标准。
四、切实加强对教育整顿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一把手”亲自抓,并成立由主管检察长、政工、纪检监察、机关党委负责人等组成的教育整顿领导机构,下设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教育整顿的组织、协调、查处、总结、验收等各项工作。高检院已成立了教育整顿领导小组,负责全系统的教育整顿工作的指导。领导小组由梁国庆同志任组长,成员有:赵虹、王克、李保唐、张德利同志。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王克同志兼任主任,李保唐、叶惠伦同志任副主任。
其次,上级检察院要加强对下级检察院教育整顿工作的督导。上级检察院不仅要搞好本院的教育整顿,还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派工作组督导、检查抽查、推广先进经验等多种方式,推动本地区教育整顿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突出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教育整顿要以领导干部和案件多发部门为重点,围绕案件找问题、查原因、追责任,坚决查处严重违法违纪的大案要案。各级院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确定各自的整顿重点,哪些问题突出就侧重整顿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从中摸索检察机关自身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积累有关经验。
第四、掌握政策,依法整顿。既要使每个干警都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又不能搞成人人过关。对大多数干警主要在于学习教育、提高认识;对有一般性错误的干部,要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对错误比较严重的干部,本人能够主动向组织检讨错误并认真改正的,可以从轻处分或免予处分;拒不自查自纠、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的,必须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做出处理。同时,要以调动积极因素为主,关心爱护检察人员。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执法如山的优秀干警,切实解决干警在各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
第五,要统筹兼顾,认真贯彻落实当地党委关于教育整顿的各项部署,把执法大检查与整顿有机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教育整顿和开展业务工作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各省级院要把本地区的整顿情况于6月15日以前向高检院作出书面报告。


关于批准太原市和大同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批准太原市和大同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山西省人大



(1998年5月29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规范批准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程序,保证法规质量,根据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在每年的一月底以前,将本市当年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计划,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条 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在拟审议表决地方性法规草案30日前,应将该法规草案送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征询意见。
第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收到法规草案后,应及时组织讨论研究,并将修改意见和建议在15日内告知该法规草案的报送机关。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经本委员会负责人审签。
第五条 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后,应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15日前,将报请批准地方性法规的书面报告、地方性法规文本和说明一并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第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收到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后,应及时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或分管立法工作的副秘书长批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
第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审查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时一般不作修改,主要对该法规的内容是否存在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等重大问题进行审查,并向常务委员会
主任会议提出审查意见的书面报告。主任会议研究后认为确实存在上述重大问题的,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通知该法规的制定机关按法定程序进行修改。
第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根据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应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审查意见的书面报告。
第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时,可以对该法规中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等重大问题进行修改。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时,应通知该法规的制定机关派员参加。
第十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一般应在收到该法规后近期召开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或下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予以审议。
第十一条 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由该法规的制定机关予以公布。
第十二条 太原市和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在法规批准之日起15日内,将法规文本及说明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十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未予批准的地方性法规,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退回该法规的制定机关,并说明情况。
第十四条 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需要修改或者废止的,其批准程序按本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5月29日